close
健保不給項目 商業醫療險彌補
記者蔡靜紋/台北報導 (2005-01-14)

有健保,消費者還需要買商業醫療險嗎?有些雜費或所謂較好的藥,健保是不負擔的,如開完刀後施打的止痛針,每針約5,000元,或心臟裝置的支架,每支約6萬元,或軟式人工水晶體等,都是健保不給項目。商業醫療險可以彌補健保的不足。
台灣保險業者推出的醫療險,都是架構在全民健保機制之下,主要是補強健保不足之處,還是值得購買。
壽險業者指出,只要是合理醫療行為所衍生的相關費用,包括診所的門診手術,在投保額度下,保險公司都會給付健保以外的醫療費用,如病房差價、健保不給的醫療耗材等。
台灣目前一般醫療院所所提供的健保病房,多為三到四人房,通常較為吵雜。若想有較好的休養環境,就會考慮住到二人房甚至單人房,與健保房間的價差必須自行負擔或藉由商業醫療險因應。以台北市私立大型院所為例,二人房每天的自費額約2,000~2,500元,單人房則約在4,500元之譜。
目前一般的住院醫療險大致可分為實支實付型或日額型;日額型是依投保額度及住院天數,每天給付一定費用;若理賠金額超過醫院的結帳費用,還可小小彌補因生病所支付的額外費用,如購買營養品等。
一般而言,門診手術會依保單條款中對各項手術所約定的理賠比例,進行理賠;例如條款中約定手術理賠限額為6萬元,某手術約定給付50%,意即保戶可在3萬元限額內,實支實獲得保險給付。
在實務上,壽險顧問多會建議保戶,實支實及日額型搭配購買,如此一來,保戶可根據不同的醫療過程及費用,靈活運用保單及申請理賠。
2005/01/14 經濟日報】

假如有一天健保倒了,該怎麼辦?政策醫療保險沒了,只得靠商業保險補足。若健保不存在,住院津貼、重大手術等兩種商業保險給付一定要有。
健保費率調整已是箭在弦上,若不調整,今年34月間全民健保就可能出現赤字。台灣健保福利之周全,連外國人都說好,但最近不少人開始有些害怕,害怕有一天健保會垮台,尤其是正值壯年的人,擔心年老多病時沒有健保給付。
由於健保安全準備金只剩43億元,健保調漲是早晚問題,以目前每月收支差額平均約1億元推算,準備金頂多只夠再撐兩個多月,若不調整收費,今年34月間全民健保就可能首度出現赤字,全年短絀金額將高達170億元。
解決健保安全準備金不足的方法有二,一是調高費率,二是減少補助項目。以前者可能性較高,費率調高至5.02%,同時提高健保門診部分負擔,可度過眼前難關。
根據官方統計,健保局的健保收入每年平均成長率約4%,但支出卻是每年增加6%,在收入趕不上支出下,台灣的全民健保恐怕會從現在的「牛肉麵」逐漸變成「陽春麵」。
香港並無全民健保,但醫療服務還是不錯,主要是靠政府稅收支應。但隨著人口老化問題嚴重,香港政府現正檢討改成醫療保險制度的可能性,傾向以商業保險提供港民醫療保障。
台灣、香港因人口老化問題,使得現行醫療補助制度出現入不敷出的窘困,只要是「發達國家(已開發國家)」,政府一定會做到社會福利,只是多寡問題。
但是一個國家若沒有健保,或健保補助項目縮減,民眾就得靠商業保險保障自己的醫療品質。如果沒有健保,有兩種保險一定要買,一是每天的住院津貼,二是重大手術補助。前者包含在住院醫療險中,當中可能還包括看護補助等,以保誠客戶的投保狀況看來,一般人只須保每天補貼一、二千元便已足夠,若希望住好一點的病房就得提高至二、三千元。
後者方面,「重大手術」顧名思義就是大型手術,動輒數十萬元花費對一般家庭不啻為一大負擔
對於選購醫療險,應確定是否為平準費率,還是每年一式,這兩種各有好處,缺點是前者是開始繳費時較貴,後者是通常要搭配購買一個主險;此外,保險公司對「住院」定義是否過於嚴格,與消費者的期待有所落差,也得深一層了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57愛&夢想/BO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